2005年,一部中外合拍片上映。
它被称为“中国的《泰坦尼克号》”,主题曲火遍亚洲。
电影可能没看过,但这首歌你一定听过。
揭开我 最神秘的等待
星星坠落 风在吹动
终于再将你拥入怀中 两颗心颤抖
二十年过去,谁也没想到这个古早的IP居然还有后话。
续作不仅保留了原班人马,还加入了流量小生和小花。
阵容更华丽了,但质感呢?
上映第一日,观众的普遍反应却是
快跑,别看。
发生了什么?
秉持着看热闹不嫌事大的精神,Sir第一时间买了一张票。
看完之后五味杂陈。
甚至。
还自不量力地,替成龙“悲伤”了起来
传说
ps.鉴于本片的迷离质感,所以这一次,Sir也就不避讳什么剧不剧透了。
01
无论是豆瓣介绍还是制作宣发,《传说》自开机起就以《神话》姊妹篇自居,预告了一波情怀杀。
一句话概括《神话》
成龙饰演的将军,护送金喜善饰演的玉漱公主入秦为妃。
两人途中暗生情愫,意外天人永隔。
通过重重考验的将军转世,最终与等待千年的公主相见。
虽然狗血,但胜在抢占先机。
要知道在穿越题材还未流行的千禧年,这样的设定的确称得上一句大胆。
然而。
谁能想到现在都2024了
所谓的“姐妹篇”不是推陈出新,而是换汤不换药的自我抄袭。
同样是将军公主,同样是穿越题材。
成龙。
同样是男主角
是的,今年已经七十高龄的他,依然敬业出演爱情电影。
什么?
怀疑他年纪太大没法和女主角搭戏?
那你就错了。
二十年前,他和金喜善谈恋爱。
二十年后,他用AI,继续和娜扎谈恋爱,你没看错。
对不起,只能说Sir的见识还是太浅。
虽说特效当道已经是内娱通病。
但用AI贯穿全片做电影男主的,还真是第一次见。
至于效果如何?
只能说,一言难尽。
实话实说。
全片,他80%的AI镜头都处于让人出戏的状态。
比如某一瞬间想表现咬紧牙关,效果却像露齿一笑。
比如表情定格,眼珠子死死地盯人。
有种让人起鸡皮疙瘩的恐怖谷效应。
非但表情僵硬,更不像年轻时的成龙。
以至于明明是情怀杀
但留给人的观感,只有满满的违和。
但。
这还不是最炸裂的。
还记得前面说过,《传说》的剧情基本上是《神话》复制粘贴。
故事分为两条时间线
古代。
饰演将领的AI成龙,遇上出逃的公主娜扎,两人一见钟情。
张艺兴,饰演成龙的好兄弟,兼情敌。
狗血三角恋虽然有遭人诟病的嫌疑。
但好在除了儿女情长,历史片还有宏大叙事可以一品。
于是为了增加戏剧效果,对得起熊熊燃烧的制作经费
导演专门引入了真实的历史背景。
窦骁饰演汉朝名将霍去病。
带领张艺兴和成龙在内的八百精兵,直捣匈奴巢穴,以一当十。
提问:
民族大义要如何巧妙地和感情戏结合?
导演的回答是:英雄救美。
于是有了李治廷饰演的匈奴首领强娶娜扎,安排成龙和张艺兴劫走新娘。
明明是武侠电影最爱的抢亲环节。
然而看着眼前义乌批发的塑料道具和李治廷小品般的演技,Sir只觉得匪夷所思。
再来到关键环节。
成龙救人,受伤中毒,生死徘徊。
接下来是全片最让人震惊的一幕
娜扎趴在成龙身上,拼命用嘴吸他的脖子,为他种草莓,哦不,吸毒。
结果呢?
不但人没救回来。
反倒自己中了毒。
是的,你没看错。
之后为了找解药,娜扎强撑着病体带张艺兴上路,中途一波三折。
但是呢?
按照剧情设定,解药只有一人份。
于是咱们的女主半路,毒发身亡。
张艺兴虽然带回了药,但也在大结局累死了。
以上内容绝对属实,如有虚假,欢迎诸位去影院一辨真伪。
反正。
Sir实在不记得自己当时是怎么离开电影院的。
只记得前排的一位观众大姨,每当以上任何一个桥段出现的时候,她总会发出倒吸一口气的“嘶……”声。
本来以为这部电影续接《神话》,对BE的操作也有心理准备。
结果看完全片才发现。
最应该心疼的不是死去的角色,而是不知道在期待什么的自己。
02
Sir知道你此时疑惑的是什么。
糟糕的剧本。
诡异的AI。
这样的电影现在还能被拍出来,莫不是因为……主创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了动作上?
这样想也或许有一定的道理。
就像,我们或许可以先问自己一个问题 :我们为什么怀念年轻的成龙?
因为颜值吗?
当然不是。
如果说有期待,那么除了对港片辉煌时代的眷恋之外,有且也只能有一个原因:
身手。
那是一个人,仅凭着一副血肉之躯,仅靠着挑战自己的身体极限,就能打开一片天地的证明。
但可惜。
成龙终究没有接班人,已经70岁的成龙即便在银幕上重现起自己黄金时代的招牌动作,给观众留下的也不会是兴奋。
而仅仅是怀旧了。
就像影片里的最后一场大战,成龙亲身上场,重现了自己夺枪、外套摆脱、旱冰滑跪等经典动作。
但除了粉丝。
恐怕不会真的有人对这样的场面拍掌叫好。
一个简单的证明
对面的李治廷连打戏都是小心翼翼的。
在乖乖被他踢的同时,估计还要一边敬老一边担心对手工伤。
那么怎么办?
靠年轻偶像们吗?
当然不可能。
众所周知,《传说》里的绝大部分演员并不是科班出身,训练训练摆摆样子可以,要让他们承担起动作的重担,显然不太现实。
比如张艺兴。
我们看到的也只有“奇技淫巧”
他的弓不是弓。
而是既可以射箭又可以刺杀更可以当作回旋镖的……武器。
甚至于你看他的动作。
很明显,有种街头卖艺般的小心。
或者娜扎。
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接一个的pose
这边表演一个花样骑马。
那边表演一个旋转刺杀。
而且还是杀完人剑上不沾一滴血的那种。
年轻偶像不能指望。
那么。
似乎也只能靠AI了。
这其实也是我们以为AI所要用力的方向。
试想一下。
如果能依靠AI技术重现当年成龙的身手,那么即便知道这不过是特效而已,但至少在视觉体验上,大概也是能收货的。
但问题 是。
这所谓的成龙AI,真的只是换脸啊。
动作是实拍。
但“替身”不是成龙以往的影像,而据说是郑业成。
以至于连打戏,也不再遵循曾经的功夫片原则,而变成了假打特效的刻意。
面部是AI换脸。
于是你可以看到银幕上的成龙“英俊”无比。
而且还是没什么表情的那种。
这就让人疑惑了。
既然如此,这AI用得到底还有什么意义呢?
这种感觉就像,明明我们想见到的是成龙的身手,但不知道是什么人,让主创相信,我们馋的是成龙的身子?
而这,恐怕也是观众最失望的地方 。
没错。
我们可以接受成龙变老,但不能忍受一个山寨版的成龙假装自己是个流量偶像。
这是成龙自己,把自己定错了位。
03
那么问题 来了,既然这片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还有专门聊一篇的必要吗?
有。
Sir相信很多人看这部电影不会因为它是所谓的《神话》姊妹篇。
而是因为成龙。
肉眼可见。
翻看成龙近十年的作品,除了2017年有一部《英伦对决》上了7分,其余的基本都在3-5分间徘徊。
对比巅峰时期,起码下降了五十个百分点。
甚至前年,《龙马精神》在中国传媒大学的映后交流会上。
质量更是被学生直呼烂片,要求退票。
成龙这个名字已经不再是影片质量的代表。
而是随着时间,成为了某种当下影迷们心照不宣的情怀杀猪盘。
所以成龙到底怎么了?
老了?打不动了?
Sir倒觉得。
相比于这些明面上的原因,最大的问题 或许更在于,当一个人功成名就时,他也就很容易忘记自己最初的模样。
他活成一个“前辈”的人设。
举例来说。
以前的成龙是什么样子的?
一个词:真实。
他有着年轻人特有的敢于挑战的精神,也有着天不怕地不怕的尝试冲劲。
比如说。
成龙最初的成名靠的是什么?
就是打破功夫片的呆板套招,靠着招牌的颜艺和巴斯特·基顿式的装置戏法,打出了港片新的半边天。
观众喜欢什么他就玩什么。
或者说。
成龙最让人佩服的地方 在哪里?
卯足了劲,靠血厚,靠拼命。
从裸绞、腿锁这样肉搏的技法,再到扒车,跳楼吓死人的特技。
龙虎武师的招牌,是成龙和他背后的武行精神一拳拳打出来的。
而现在呢?
他仿佛变成了一个酒桌上常见的那种长者。
时不时地宣讲大道理
从十几年前的《十二生肖》《天降雄师》,到更早的《神话》。
充斥在成龙的电影里最多的。
逐渐从个人英雄主义,转变到更海纳百川的爱国主义。
遇到年轻人,也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是一通赞美
比如成龙鼓励张艺兴,说自己还有二十年就退休。
“之后你就接我的班”。
面对成龙的肯定,张艺兴激动地扑进大哥的怀里。
发现新星?
其实,他跟谁合作都这样客气……
当然,这样的倾向有着某些不得已的“顺势而为”。
就像是去年,面对影迷对“成龙烂片”的质疑,他作出的如下回答:
以前的套路观众已经看腻了。
更可怕的是,除了这类被看腻的套路,在大陆,你很难创作出“合水土”的功夫喜剧。
不能低俗,不能下流,不能不男不女,不能戏谑权威。
最“危险”的片种,也必须是最安全的创作。
面对大陆的商业片市场,成龙只能选择折衷。
但问题 是。
久而久之。
当趋利避害成为了一种习惯,一个“人”,难免就会被“人设”替代。
于是他所能接触到的不再是真实的人。
更可能的,是那些功利性的“请教”,或者模式化的“赞美”。
而当环境变成了真空。
最终,真实的自己,也就再也不愿探出头来了。
所以。
你到现在还觉得,在这部《传说》里,真的只有成龙这么一个AI吗?
或许我们可以进一步去想。
相比于成龙那惨不忍睹的AI,这整个剧组,甚至整个环境,又何尝不是一个大型的AI现场呢?
大家彼此都戴着投其所好的面具。
吹捧着一些不存在的东西。
不信?
不信我们看看短视频里,剧组之间其乐融融地互相赞美
再看着首映当天,这满目五星的完美好评
这时你或许就会发现。
我们真正可惜的,其实不仅仅是中国电影失去了一个曾经真实的成龙。
而是在这样一个环境里。
还有着更多的人,在心照不宣地掩饰着那些满目疮痍的断壁残垣,非但自己视而不见,还要求别人闭口不言。
打造着一个平行时空的极乐幻境
像极了一个个假装自己立场鲜明、独立思考的AI。
以为只要如此。
就能等到中国电影的“辉煌盛世”,再次,从天而降。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穿Prada的南瓜
原文来源:www.jiandian.net推荐了解: #汽车抵押贷款抵押-押证不押车借钱
推荐了解: #全国私人借钱-无抵押无需征信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