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脑特工队2》,大家都看过了吗?
它的全球票房已经超15亿美元,成为影史动画电影全球票房冠军。
大概是心理健康和社交焦虑的话题,戳中了当下很多人的情绪。
这也让鱼叔想到,15年前,同样有部动画电影以此为主题。
可惜,命运天差地别。
它当时在全球只获得了170万美元的票房,可谓相当小众。
然而,谁也没想到,这部小众之作却在多年后凭借口碑逆袭。
成为中国观众最受欢迎的一部动画电影。
豆瓣43万人打出9分,稳居Top250榜单。
很多人看后恨不得「打十星」「推荐给所有人看」。近来在小红书等平台 也一直有翻红迹象。
一部动画电影,何以有如此强的生命力?今天,不如咱们一起重温这「治愈天花板」——
《玛丽和马克思》Mary and Max
《玛丽和马克思》是一部黏土定格动画。因为制作起来费时费力,早年算是一种非常小众的动画类型。但最近一段时间,却借助AI特效,成为全网刷屏的热门画风。
乍看之下,这其实是一部很「怪」的电影。
它有怪怪的画风。
丑丑的黏土,阴沉的色调,透着一种说不出的诡异感。
它有怪怪的角色。女主玛丽,来自澳大利亚的8岁小女孩。她的额头有一块粑粑色的胎记。
她养了一只公鸡当宠物。最幸福的时刻,就是和公鸡坐在沙发上,一边看动画片一边吃炼乳。
她对未来有很多怪怪的畅想。比如说,仅仅因为喜欢「伯爵」这个词语。就幻想以后嫁给一个叫「伯爵」的男人,再生9个孩子、养2只鸭子。
男主马克思,44岁的美国人。人到中年,还不清楚小孩是怎么生出来的。整天熬夜看动画片、吃巧克力。
从小到大都不懂得察言观色(字面意义上的。需要对照表情图谱,才能确认对方的情绪。
他有很多奇怪的爱好。
比如,收藏脚趾甲。
一个怪小孩,一个怪大叔。两个素昧平生、年龄差这么多的人,居然成为长期笔友,结下深厚情谊。
马克思还将玛丽幼稚的自画像,放在自己的镜子里。
这段关系说来也怪。起始于一封幼稚的信。8岁的玛丽好奇美国的小孩是怎么生出来,是不是从可乐罐里冒出来的?她随机从图书馆里厚厚的电话簿上找到一个地址,写信询问对方。
44岁的马克思收到信后,认真回复了她。「非常遗憾,美国的小孩不是藏在可乐罐里的。」「如果信教,小孩就是祭祀或修女下的蛋。如果不信教,就是肮脏的、孤独的妓女下的蛋。」
之后,他们开始了稳定的书信往来。聊的都是些奇奇怪怪的内容,比如:「鹅也会起鸡皮疙瘩吗?」
「如果出租车倒着开,司机会倒找你钱吗?」
而且,两人还在信中讨论了大量「少儿不宜」话题。比如,到底是如何制造小孩的。
马克思还在信中说自己最喜欢的词语之一是「睾丸」。并在信中强调自己没有用过避孕套。
给8岁小女孩说这些,是不是太怪了些呢?玛丽的妈妈偷看马克思的信后,大发雷霆,认为他不配做女儿的笔友。可以理解,在现实中,又有哪个父母会放任自己的孩子和一个「怪异」的成年男性长期通信,互诉衷肠呢?
更何况,后来马克思还有一段
被指控谋杀、
住进精神病院的经历。
那为什么那么多人还觉得它治愈、动人?一方面,极端、怪异的角色设定,将故事拉离了世俗的认知轨道。马克思是一个
亚斯伯格患者。他有认知障碍,经常陷入焦虑,无法融入社会
生活。做不出正常的情绪反应,也不理解什么叫「正常」。
就像《这个杀手不太冷》中里昂和玛蒂尔达。他们与其说是忘年交,不如说是两个孤独小孩的惺惺相惜。他们的困惑、敏感和不安,盖过了年龄、身份,也超越了通常认知中不对等的权力关系。所以才会有天马行空的想象,百无禁忌的交流。因此,也无法用通常的眼光去审判交流的出格。
但另一方面,人们又能从这些「怪角色」身上,照见自己的影子。当他们
分享各自的
生活时,会不经意间露出现实中熟悉的残酷面。比如,
原生家庭。玛丽有酗酒、偷窃的母亲,隐身的父亲。
马克思一生下来就被父亲抛弃,6岁时母亲自杀。
还有,
霸凌、容貌焦虑。玛丽因为胎记被嘲笑、被欺负。马克思也深受过度肥胖的体型困扰。
此外,还有
社恐、抑郁、焦虑……
马克思常常因为过度焦虑、惧怕人际交往,而躲在家里不敢出门。孤独时,只能养宠物、幻想虚拟朋友。几乎像是当代人情绪图鉴。
也因为这些相近的情绪,他们能互相理解,互相给予帮助。听闻玛丽因为胎记被欺负后,马克思提出一个实操性很强的建议。
「你告诉别人你的胎记是巧克力做的。也就是说,升入天堂时,你负责管理所有的巧克力。」
马克思苦恼于不能像正常人一样流眼泪。玛丽就将自己的眼泪装在瓶子里送给马克思。还郑重地贴上标签:「给马克思的眼泪」。
马克思收到眼泪后,将其滴在自己的眼角。他想,「这是他收到的最好的礼物。」
固然,他们无法帮对方彻底摆脱困境。但真诚吐露心曲、给予情感慰藉亦有疗愈奇效。有次,马克思在信里说:
「我发现人们很有趣,但是我不理解他们。管他呢,我会理解你,信任你。」
他们也和现实中很多朋友一样,有过意见不合、濒临崩溃的时刻。玛丽长大后学习了精神心理学,未经授权就将马克思作为研究对象发表论文,还出版成书。她没有意识到
问题 ,还自豪地寄给马克思这本书,并慷慨地给了他一半的版酬。
这让马克思有种被背叛和利用的感觉。他愤怒无比,拔掉打字机上的「M」寄给玛丽。
暗示自己再也不会写信了。这也让玛丽难过不已,很长一段时间都被自责和愧疚包围。
但最终,他们还是重修于好了。马克思写信告诉玛丽:收到你的书时,我的感受像是转筒式干燥机,纠缠在了一起。 我之所以原谅你,是因为人无完人。 你不完美,我也一样。 我年轻时,我羡慕除了自己以外的任何一个人。 医生说如果我在一座荒岛上,我就会习惯无人陪伴,那时我就会接受自己。 那时我们不会在意自己的缺陷,那也是我们的一部分,我们得学会接受。 但是,我们可以选择朋友,我很高兴能和你做朋友。 人的
生活就像是一条很长的人行道,有的铺的很好,有的,比如我的,就有裂缝、香蕉皮还有烟屁。 你的人行道和我的很像,但没有那么多裂缝。 希望有一天,我们的人行道交汇了,可以一起喝浓缩酸奶。
不知有多少鱼友和我一样,被结尾一幕深深打动。
多年后,玛丽终于攒够了钱,她带着孩子来到那个熟悉的地址。推开
房门,看到曾经信里描述过的熟悉的一切。缺了M的打字机、名为亨利的金鱼、空空的手办置物架(因为都送给了玛丽)、玛丽的眼泪甁……
只可惜,太不巧,马克思就在那个上午去世。玛丽的第一反应是恐惧。但随即她选择坐在他的身旁,轻轻握住他的手,打量着周遭一切。
当她顺着马克思的目光朝上望去时,她怔住了。多年来她寄来的每一封信和照片都被塑封好,整整齐齐地贴在天花板。这也是马克思生前最后看到的画面。
「你是我最好的朋友,也是唯一的朋友。」
《奇葩说》曾提到一段轶事。一位记者采访霍金:「你这辈子有没有被什么事情感动过?」霍金很认真地想了想,说:
「遥远的相似性。就像一朵星云跟另外一朵星云,一个黑洞跟另外一个黑洞,这儿的地脉跟那儿的地脉。」这种相似让他感动,不是紧邻的相似性,而是遥远的相似性。
这段话很适合用来形容玛丽和马克思的关系。不难理解,15年后再看这部电影,我们依然能被深深打动。当代人在学业、
工作的压力下,算法、数据的围剿中,越来越难拥有一段触手可及又毫无保留的情感关系。
可能很多人都想象过,或许在地球的另一端,住着世界上另一个自己,能读懂自己全部的心事。
今天流行i人、淡人的说法,甚至成了一种时髦的社交标签。而在这部电影中,虽将个人情绪渲染到极致,却并没有标签化处理这些角色,制造内向者的强认同。片中,反而更多在讲
孤独者的自救和成长,人格的多维和开放。从玛丽尝试寄出第一封信开始,她就在积极与世界发生连接。
而每一封信也都在动摇着马克思原有的
生活秩序。
他天性敏感、共情力极强,每次读完玛丽的信后,都会陷入极度的恐慌。甚至一度因此焦虑症发作,住进了医院。
还好,马克思没有贴上内向者的固定标签,将玛丽拒之门外。他认真回应每一封信,甚至不惜调动自己痛苦的童年回忆。他体会到友谊的美好,也尝过被伤害的痛楚。在这样不断更新的体验中,他一点点打破了原有的自我。
他曾经无法理解这个世界,也无法原谅那些瑕疵。决定和玛丽停止通信后的一天,他再次被一件小事困住。一个流浪汉随地丢了烟头。他气不可遏地揪起流浪汉的衣领,刚准备斥责他,却看到对方一脸抱歉地说出对不起。就像那句话:「当你刚准备凶狠地对待这个世界时,世界突然变得温文尔雅了起来。」他猛然意识到一切都是可以改变的,事事不必苛求一次性完美。这驱使他写信给玛丽,表达原谅和爱意。
马克思曾寄给玛丽一块小饼干。一场葬礼上,玛丽就紧紧攥着那块饼干,上面写着:
「首先要爱自己。」这是这个动荡、乱糟糟的世界里,他们唯一能把握住的。
也是影片传达给观众的简单却深刻的
生活哲理——面对生命的重重挑战时,内心的力量永远不可小觑。
孤独、焦虑、悲伤等负面情绪,不是迎合社会认同的人设和标签。而是恒常的
生活状态和生命底色,是需要我们一直去面对的课题。人人都在自己的生命里孤独地过冬。但好在,生命另有补偿。
全文完。原文来源:www.jiandian.net
推荐了解:
#汽车抵押贷款抵押-押证不押车借钱
推荐了解:
#全国私人借钱-无抵押无需征信贷款